印章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殷商时代。
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受当时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再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表面会留下清晰篮或绳印纹的制陶方法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是用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中国装饰图案与印章艺术的渊源,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
印章的形成与货物及私有财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后汉书·祭祀志》指出,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三王时,私有制出现,诈骗、冒认、偷盗、侵夺等不正当行为渐起,为证明物归谁主,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的印章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西周,随着“工商食官”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开始具有凭信的作用。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的规制。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其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众多流派,它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印章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美结合,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万千气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刻章艺术呈现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与科技结合:科技的进步为刻章艺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智能篆刻系统的出现,让普通人也能轻松设计和制作古体篆字印章。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工具,用户可以快速生成印稿,并发送到智能篆刻机上完成制作,大大提升了印章制作的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实现古文字的“零门槛”生成和个性化设计,为用户提供更多创意和个性化的选择。
多元化的风格:当代篆刻的审美视野更加多元化和多角度。在流派纷呈、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现代书法等的影响,“写意”印风占据主流,其线条动感十足,字法新奇夸张,刀法酣畅痛快,构图大胆泼辣,艺术家们也更加注重突出个性、抒情达意,追求摆脱庸俗的个性化表达。
更广泛的应用领域:除了传统的实用功能,如文件签署、证书盖章等,刻章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素质教育、虚拟展厅、主题公园、文化园区、博物馆、文旅场所等领域也有了更多的应用。例如在一些活动或展览中,智能篆刻可以作为互动体验项目,吸引更多人参与,传播篆刻文化。
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刻章艺术将继续与其他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它可以与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展现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展现中国特色、风采、精神的大国外交新形象中发挥作用。
传承与保护的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刻章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将得到加强。这包括对传统技艺、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培养更多的篆刻艺术人才,以及推动篆刻艺术在大众中的普及和认知。
创新材料和工艺的运用:在保留传统石材的基础上,可能会探索使用新的材料来进行篆刻创作,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制作工艺,为刻章艺术带来新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
刻章艺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将不断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相适应,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

中国印章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印章文化,以下是其主要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与三代——印章的萌芽与形成: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已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其较高的“刻字”水平为印章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受制陶方法启示,先民们在陶拍上刻纹饰,而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印章的形成与货物及私有财产的发展相关,其作用是证明物归谁主。到了西周,随着商品经济出现,玺印开始具有凭信作用。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古玺的百花齐放:这一时期诸侯割据、思想活跃,印章从人际间交往的凭证逐渐登上政治舞台,苏秦佩六国相印游说诸国便是例证。各国的官私印章在书体、材质、尺寸、形状等方面均无特殊定制,其文字奇诡难辨、章法参差错落,反映出印人自由地将审美情趣注入创作,使印章呈现出自然、率真、质朴的艺术风格。
秦代——印章艺术在统一规范中发展:秦统一六国后,为体现王权尊贵,只有皇帝所用的印章称“玺”,用玉制作;臣民使用的印章称“印”,用金、银、铜等制作。入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中的“摹印篆”(秦小篆的一种),印章风格趋于古朴平整。
汉代——成熟期印章艺术的广泛应用:汉朝基本沿袭秦制,儒家治国思想逐步形成,典章制度更加完善。为方便统治者的体现及公私间交往,专门创造了“缪篆”用于印章。缪篆简便易识,笔画横平竖直,方中带圆,在印章章法中易体现伸缩挪让、顾盼呼应的艺术效果,迎合了儒家的中庸哲理,奠定了汉代印章在中国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汉代官印分文官印和武官印,文官用铸印,武官用凿印。
魏、晋、南北朝——动乱期印章艺术的衰落与生机: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印章艺术发展相对缓慢,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隋唐——转型期印章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探索:随着造纸业的发达,官府文书逐渐弃简牍而改用纸帛,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纸面的做法开始流行。北朝晚期至隋,纸张逐渐代替简牍普遍使用,印压在泥上使之凸起的白文直接变为钤印于纸上的朱文,使用更清晰醒目。隋朝统一后将官印新体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印章作用从封缄简牍演变为签署文书。印章在尺寸、重量、印纽及使用方式等方面也有变化,导致收纳方式从秦汉私人保管的印囊演变为隋唐官府存放的印匣。
五代、两宋与辽金——官私印的板滞与自由两极分化:唐宋是书法、绘画的鼎盛时期,但印章风格与秦汉时期有较大不同。宋代官印广泛使用七叠篆、九叠篆,印面硕大,风格变为边宽厚重的细朱文印,钤于官防文告上的大红印章彰显出森严威猛的气派。唐宋民间印章仍存汉印遗风,其左盘右绕的叠文篆为明清文人刻印提供了启示。
元代——通俗与复古的分道扬镳及各成异趣:宋末元初,大书画家赵孟頫自篆印文,与Zui早的印学理论家吾丘衍提倡的以汉印为的审美观被元代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奠定了文人刻印以汉印为基础的美学思想。
明代——尚意思想的入印与流派的诞生:明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思想界个性解放思潮兴起,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印人的文化品味不断提高,与文人来往密切,印材变革和功能变化也使印章的“文人品味”成为可能。印人把“工匠化”的技术赋予文人品味,使印章成为文人书斋、案头的清玩,文人也更多地参与到印章艺术实践中,印人和文人的身份逐渐融合。“工人印”与“文人印”的分野逐渐形成,文人和工匠在印章上的合作赋予了印章艺术新的内涵,并将其提升到新的高度。
清代——印外求印形成印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促进了艺术思想的碰撞、渗透和衍生,也推动了印章艺术的繁荣和转型。一些失意文人、书画家介入印章创作,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及书法、绘画的某些因素融入其中,使印章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面貌,并产生了浙、皖等诸多流派,流派间相互渗透,将印章艺术推向高峰。此时“印章”已发展为“篆刻”艺术。
民国时期——印学的独立意识加强与学科化的雏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芳争艳与独立学科的建树:1955年明确了国家机关印章为圆形,并规定了相关印章的尺度、样式和制发办法等。随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从法律层面确定了圆形印章成为社会各层次印章的主体和主流。而西泠印社的成立以及印学博物馆的落成等,对中国印学的发展、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代篆刻与现代印风的时间概念相对模糊。当代篆刻大概从上个世纪“文革”结束至90年代初中期,其人物韩天衡确定了“奇中见平、动中寓静”“雄”“奇”“变”“韵”的主攻方向,将草篆和写意画的特点引入创作。90年代初中期至今则属于现代印风时期,这一时期的中青年印人和爱好者兴起了流行印风,他们个性张扬,但部分人缺少传统印学功底和必备的文化素养。
中国印章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经验、民族素质和文化精神风貌,显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刻章艺术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刻章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教授学生刻章的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刻章的基本技法,如阴刻、阳刻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提高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刻章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
阴刻和阳刻的基本技法。
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刻章作品。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刻刀的力度和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刻制效果。
帮助学生在刻制过程中处理细节,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刻章艺术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等基础知识。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刻章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刻制印章,在实践中掌握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设计和创作思路,相互交流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刻刀、印石、印泥、砂纸、铅笔、橡皮等。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展示台等。
教学课件:包含刻章艺术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内容的 PPT。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一些精美的刻章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刻章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刻章的艺术特点。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介绍刻章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 PPT 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刻章作品。
讲解刻章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刻刀的种类、印石的选择等,并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详细讲解刻章的基本技法,包括阴刻、阳刻的特点和操作方法,结合图片和简单的示例进行说明。
(三)教师示范(10 分钟)
教师在展示台上现场示范刻制一枚简单的印章,边刻边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强调刻刀的握法、用力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错误。
(四)学生实践(45 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文字,用铅笔在印石上进行初步设计。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设计和刻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刻刀。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5 分钟)
学生完成作品后,将印章蘸上印泥,印在纸上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相互欣赏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六)课堂(5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刻章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和学生的实践情况。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刻章,提高自己的技艺。
六、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枚更复杂的印章。
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和展览,让学生了解刻章艺术。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刻章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刻刀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拓展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篆刻刀法的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冲刀法
持刀角度:刀刃与印面的夹角较小,一般在 30 度左右。
动作特点:以腕力带动刻刀,自外向内直冲而进,一气呵成。
效果特点:线条爽利流畅,富有速度感。
切刀法
持刀角度:刀刃与印面的夹角较大,约 60 度。
动作特点:刀角入石,一节一节地切刻前进,如同“蚕食”。
效果特点:线条苍茫古朴,有凝重之感。
冲切结合法
综合运用:根据印文的需要,灵活地将冲刀和切刀结合使用。
例如:在长线条部分使用冲刀以保证线条的流畅,在转折或需要表现厚重的地方使用切刀。
向线刀法
刻法:刀刃紧挨着线条的一侧刻入,使线条一侧光滑,一侧有崩裂的效果。
适用:常用于朱文线条的刻制。
复刀法
操作:在刻完一刀后,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重复刻制,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注意:要注意避免线条的臃肿和杂乱。
涩刀法
特点:刻刀在推进时,有意增加阻力,使线条显得毛糙和古拙。
舞刀法
方式:如同舞蹈动作般,自由灵活地运刀,不拘泥于固定的程式。
效果:能产生富有变化和灵动的线条。
在实际的篆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练习和体会,根据不同的石材、印文内容和个人的艺术追求,选择合适的刀法技巧,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创作出的篆刻作品。